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校名城”携手走好创新路

时间: 2021年11月23日 阅读: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发展离不开高校。长期而言,一个经济实力强、人口总量大、创新能力突出的区域,总会有与之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资源。

集聚海内外33所知名高校、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在校生规模近8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生超过5万人……在苏州工业园区南部,以“科教”立区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用覆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为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辖区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约有45%留在苏州大市就业创业。

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立足高层次、国际化和产业紧缺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近年来积极促进社会、产业、高校生态协同发展,依托不断深化的校地合作、持续推进的高校成果转化路径等,奋力书写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吸引高端人才会聚、夯实产业发展底座的“慧湖篇章”。

围绕战略布局深化校地合作

一批“升级版”研究院抢占前沿领域

2005年10月,东南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并在独墅湖畔落户。16年间,名校名城同频共振:学校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研究生层次培养地点放在苏州,校地共建软件学院(苏州);与澳大利亚名校蒙纳士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成为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办学机构;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陆续开设了动力工程、人工智能应用、生物医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就在今年2月,双方校地合作的“缘分”再次加深——共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

从研究院升格为校区,彰显出东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扎根本地的信心,这一点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未来的发展蓝图中就能看出:不仅对学校在苏的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统筹管理,还紧密贴合产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应用、健康数据科学、先进材料与制造、纳米技术等专业方向;建设东南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和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等大型公共研发平台。

“从当年的苏州研究院到如今的苏州校区,东南大学在苏的专业设置是高校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相互协同配合的结果,未来将成为科教创新区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撑。”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说。

独墅湖畔,校地的深度互动让“东南大学们”越发青睐这片创新热土。聚焦产业发展,科教创新区积极引导高校升级合作内容,在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等方面融入本地发展大局。而且,高校“加码”的方向,既基于校方现有的科研基础,又千方百计契合产业未来的发展,全力抢占前沿技术领域。

“以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为例,学校早前就建立了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基地、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东南大学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等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成果转化。随着校地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平台和专业设置更将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结合点,助力学校打造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主任郑建勇说。

在助力园区抢抓战略机遇方面,独墅湖畔的高教资源同样大有作为。2018年,国内首个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办的全日制硕士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开学。截至目前,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约200名留学生在独墅湖畔求学、生活。未来,这些集合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苏州的文化底蕴的学子,将化身“一带一路”倡议文化使者,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打通国外科研成果本地转化路径

一个创新中心链接牛津大学顶尖资源

顶着“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首个海外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研究院”的光环,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独墅湖畔继续书写辉煌。继研发出30分钟可出结果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后,该研究院首个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牛津大学的顶尖科研资源,将触角伸向了医学、环境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

“据了解,该中心应用领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综合毒性和环境污染物等的快速检测,今后还将为本地企业的技术产业化提供服务。”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淼说。

科教创新区是教育部批准的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多年来引进了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等国外知名高校,并加速推进跨国项目的合作与转移。作为国内首家由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这两年硕果累累:其研究成果多次登上《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同时,新国大苏州研究院旗下的BLOCK71 Suzhou项目还主动链接起科研和市场两端,孵化出一批科创企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智泰腾迪、达蓝纳米、猫柚传媒等一批孵化企业扛起了“战疫大旗”,用黑科技为抗疫贡献力量。

今年7月,一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中韩合作交流会在科教创新区举行。现场,来自中韩两国的8个项目分享了各自在生物制药、诊断等领域的技术。对接会结束后,作为“地主”的科教创新区主动牵线搭桥,就双方企业的后续沟通、商务对接展开行动。“最近,有3个项目传来了好消息。”陈淼说,其中一家韩国企业正在与园区一家实验室联合推进与国内医院开展合作;另一家主攻乳腺癌和肺癌的韩国企业,已与园区同一领域的企业进行商务谈判,未来有望强强联合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我们通过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中心,放大其‘技术外溢’效应,一方面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让更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许文清说,通过持续打通国外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的路径和通道,未来,独墅湖畔的产业风景将更加多元。

牵头“拆墙”助推智力资源共享

“企业家兼职教授”架起产教融合新桥梁

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什么样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如何强化产业的源头创新?随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背靠高等院校集聚和产业集中程度高的双重优势,科教创新区全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力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作为科教创新区的“企业家兼职教授”之一,定期到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授课并开展研究,已经是瑞源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慧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又有多年的企业运营经验,吴文慧的“跨界”相当成功。这两年,她不仅协助山大苏州研究院开展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还积极推动瑞源医药和学校在产学研对接方面的合作。去年,双方的合作结出了新果实:由瑞源医药和山大苏州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药物研发与一致性评价技术转化与应用”项目,成功获评2020年度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

独墅湖畔的产教融合,是教育体系和产业系统的融合,是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拆墙”的系统行动。在这里,企业家可以是高校的兼职教授,高校的教师可以是企业的“访问工程师”;高校和企业除了单个项目的合作,还能携手开办产业学院。去年11月,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园区管委会共建的西浦慧湖药学院成立。今年9月,慧湖药学院第一批学生入学。“据了解,学校已跟20多家长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今后还将建设支持药业研发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共享平台、教研产用互动机制,催化共处、共享、共生、共融、共升的药业国际创新生态。”陈淼说。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这两年,我们积极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引导他们设置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许文清说。一方面,科教创新区紧抓科研人才培养,陆续引导设立了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纳米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纳米学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西浦慧湖药学院等一系列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依托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持续强化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技能人才培育,逐步形成了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互动共生、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白玉利  审核:王琼】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科研发展 | 创新创业 | 产业发展 | 教育培训 | 国际合作 | 校友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