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巨变,不变是精神,它隽永厚重,它荡气回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江大河奔涌不息,一代代人用满腔澎湃书写出家国春秋,他们用温良、坚韧淬炼出的中华文明,使人们能够始终站立风雨,奋楫笃行。
在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新时代的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如何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引领力和育人功能?如何用其丰厚的底蕴濡染人们辽远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始终坚守历史的信仰,彰显文科无用之大用?又如何在推动世界文明建设进程中,彰显中华文明的价值?带着以上问题,记者就新文科建设采访了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
樊丽明 |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教育家》:樊校长,自古以来,人文精神发挥了独特的价值引领力,深远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行为。当下,随着“四新”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人文学科建设也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发展。关于新文科建设,您是如何定义的?我们将如何理解新文科的内涵和外延?
樊丽明:什么是新文科?新文科是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任务是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化综合发展体系,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并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发展。
一是文科的融合化。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是新文科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是文科的时代化。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何以跨学科视野、跨文化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加以阐释、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说服力,需要新文科给出答案。
三是文科的中国化。关键是基于中国文化根基、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构建具备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文科必须回应和解决的课题。
四是文科的国际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我国的资本、人员、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如何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创新国际经济政治理论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代表中国立场、富有家国情怀的国家急需人才,来应对各类社会思潮交汇激荡和贸易战、金融战的挑战,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文科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家》:“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百年之间砥砺前行,您认为山大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新文科建设如何阐释和丰富山大精神?
樊丽明:百廿山大,薪火相传。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山东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厚植齐鲁沃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民族休戚与共的砥砺前行中,既涵育又受益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成了具有山大风格、中国特色的文化气象。近年来,学校对新时代山大精神进行了凝练,具体表述为“爱国报国、忠诚奉献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开拓奋进的担当精神;坚韧勇毅、不务虚功的崇实品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素养”。
新文科建设主要从育人和科研两个方面阐释和丰富山大精神。在育人方面,一是新文科建设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人文情怀。二是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能力。三是新文科建设倡导开放共享、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是新文科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山大精神不断阐释和丰富的宝贵源泉。二是新文科建设推动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山大精神代代相传的永续血脉。
《教育家》:新文科建设以来,山大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合作交流、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哪些特色探索和实践?
樊丽明:自新文科建设以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山东大学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和《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1年)》,提出“新专业(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形成了新文科建设“山大模式”,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
一是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培育“儒学研究”山大学派。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文有“冯陆高萧”,史有“八马同槽”。“十三五”期间,学校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大力实施“学科高峰计划”,把“中国古典学术”学科群纳入“双一流”重点建设,着力推动文史哲学科融合发展,从战略高度谋划建设儒家文明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承担了“儒学重大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产出了“百年易学菁华集成”、《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等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研究成果,确立了“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学科优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牵头承担“全球汉籍合璧”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发现古籍珍本《铁冶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作为礼物赠送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打造“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考古品牌,“焦家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计划,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
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合作,揭牌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性交流平台。举办世界历史科学大会、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全球儒学论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不断增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山大贡献。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实施文科专业现代化工程,调整文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推动人文社会学科内部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学、工学、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重点建设科技考古、社会信息学、神经语言学、数字档案、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社会信息学等新兴交叉领域和专业。持续建设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PPE、计算法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新文科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双学位项目、辅修项目。创新轻量型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立项建设18个文科类微专业项目,构建“3M”(主修Major、辅修Minor、微专业Micro)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搭建新文科建设合作与交流平台。山东大学坚持融合蓄能,充分利用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平台作用,承担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师资培训等职能,指导服务全国新文科建设。承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举办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202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研讨会等系列高端学术会议,聚焦新文科的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融合化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促进学界、业界、政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年度发展报告制度,发布2020、2021《新文科年度发展报告》。创办《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学术期刊,刊载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四是组建高水平创新型新文科教师队伍。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原则,实施精准引才、柔性引才,既要通过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聚集新文科人才,也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务界名师大家,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大讲堂等活动,建设“学界+业界”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在校内实施教师跨学院双聘制度,打破固有的学科领域界限;加强新文科教师队伍培训,通过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教学技能工作坊、国内外研修等多元方式,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教育家》:作为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不仅彰显中国人的人文底蕴,也在跨民族文化交流和外交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您认为新文科建设要如何回望传统,面向未来?
樊丽明:这个问题非常好,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承,又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高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好工作。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
二是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古为今用、借古鉴今。将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为全球发展事业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理论、思想和方案,增强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化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合作,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性交流平台。以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儒学全球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文化交流盛会为契机,推动人文领域对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家》:在当下,文科常被认为并不能直接推动和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您认为新文科教育要如何彰显文科的社会价值和公共精神?
樊丽明:文科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离开精神、文化、文明层面的内容,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新文科的提出,推动了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世界文明建设进程。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新文科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与新时代要求相融合,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进而为国际文明交流提供新机遇、为国内未来发展培养新人才,以新姿态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担当。新文科要识变应变求变,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 编辑:杨欣悦 审核:王琼】